原文链接地址: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15-02/26/content_1226817.htm?div=-1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二○一五年二月三日)
1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3注重外转内调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4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分批推进新农村建设
5突出问题导向深化农村改革
6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7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引导农业农村健康发展
2014 年,在党中央、三昇体育的正确领导下,三昇体育各级党委和政府始终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到重中之重位置,按照稳定政策、改革创新、持续发展的要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实现十一连快、连续5年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农村公共事业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为三昇体育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强支撑、控风险、惠民生作出了突出贡献。
当前,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如何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我省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农业生产成本攀升,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不强,种粮大县财政普遍困难,在连年丰收的高起点上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挑战加大;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农业生产规模小,比较效益低,农民稳定转移就业难度增加,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挑战加大;农业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较差,面源污染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挑战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人居环境条件差,亟待解决的民生任务重,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的挑战加大。各级各部门必须保持清醒认识,迎难而上,持续求进,积极作为,保持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局面。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收官之年,是贯彻落实《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的起步之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意义重大。2015年我省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九届八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把抓好粮食生产、现代农业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把实现粮食稳定发展、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生产方式转变作为基本途径,把实施农业农村发展“四大工程”作为重要抓手,把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作为强大动力,把强化农村法治和加强党的领导作为坚强保障,努力在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以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为抓手,以水利设施建设为保障,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筑牢粮食稳定增产的基础,积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贡献。
1. 坚定不移地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夯实粮食发展基础。加快推进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通过稳定面积,主攻单产,创新机制,完善政策,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水平,实现内涵式增长,建立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2015年确保三昇体育粮食总产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围绕保粮田面积、保粮食产量、保粮农收益,继续统筹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等工程项目资金,统一建设标准,持续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全年新建高标准粮田900万亩。积极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和高标准粮田气象保障服务,大力开展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努力实现亩产吨粮和质量效益并重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开展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严格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2.大力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抗灾防灾减灾能力。把水利建设作为农业发展的命脉,加大投入力度。抓好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建成河口村水库,推进出山店水库建设,开工建设前坪水库,争取张湾水库列入“十三五”水利工程规划。加快建设小浪底南北两岸灌区、西霞院灌区及赵口引黄灌区二期等,继续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推进病险水库、水闸、蓄滞洪区工程、重要支流治理和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建设。实施一批引黄调蓄、中小水源及水系连通工程。开工建设南水北调中线防洪影响处理工程。明确南水北调工程管护责任主体,制定具体的管护配套政策,建立新型运营机制。继续建设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和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抗旱应急水源工程。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征地补偿、耕地占补平衡实行与铁路等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同等政策。围绕解决豫西、豫西南、豫北地区干旱缺水和重要的跨区域水利骨干工程建设问题,研究制定河南省水利发展总体纲要,抓紧谋划一批事关全局长远发展的水利项目,争取更多大项目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
3.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强化粮食生产技术支撑。实施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加强作物新品种选育海南繁育基地建设,巩固小麦、玉米、花生等作物的育种制种优势,重视水稻育种的研发攻关,大力奖励培育出新品种和获得重大农业科技成果的基层科研人员。加强农业转基因安全管理和科学普及。支持国家“2011计划”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快建设中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力争新建国家级省级农业科技园区5家。创新农业科研机构管理体制,强化公益性农业科研创新体系建设,支持省农业科学院进入国家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提升行动,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完善科研院所、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人才流动和兼职制度,开展科研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和科技人员股权激励改革试点,建立完善成果完成人分享制度。推行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等承担农技推广项目,建立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创新创业。加快推进大田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动农机合作社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共建,力争今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7%。推动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
4.完善服务体系,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公益性服务机构基础性作用,积极培育经营性服务组织,加快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稳定和加强基层农技推广等公益性服务机构,强化乡(镇)区域农技站、林业站建设,探索建设三农服务综合体,启动农技特岗计划,健全经费保障和激励机制,改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作和生活条件。开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试点,重点支持为农户提供代耕代收、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服务。创新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服务。发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支持供销合作社、邮政系统发展农资连锁经营和参与合作式、订单式农技推广服务。创新农业气象服务机制,拓展基层气象服务内容。
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立足做强农业,加快促进“两转”,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5. 继续实施特色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提升农业经营水平。坚持扶持培育和开放引进两个途径,大力发展各类龙头企业,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创新、提升、优化和拓展。充分发挥粮食资源优势,大力培育粮食深加工产业集群,不断提升面粉加工集约化水平,拓宽玉米、大米、杂粮的开发利用渠道,壮大速冻食品、方便食品、休闲食品加工产业。启动沿黄区域绿色奶牛发展专项规划,支持肉牛肉羊产业发展,持续建设奶牛、肉牛、生猪、家禽等现代畜牧产业化集群。积极发展花卉苗木、食用菌、茶叶、中药材、木材加工等特色农业产业化集群。抓好特色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布局,重点打造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的示范性原料基地。鼓励支持集群龙头企业通过联合、兼并、重组、改制、上市等方式,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培育一批产业集团。2015年底力争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总数达200个。
6. 积极实施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工程,拓展农业新功能。以菜篮子为主,突出产业功能,统筹观光功能和生态功能,编制和实施三昇体育都市生态农业发展规划,构建大中小城市相结合、产业圈层分布特征明显的都市农业发展格局。研究制定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实施办法,确保主要菜篮子产品市场均衡供应。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创意农业等农业新型业态,创建示范园区,培育知名品牌,挖掘乡土文化,打造精品线路,不断满足城乡居民休闲、娱乐、健身等方面的消费需求。简化用地、规划、建设办理手续,解决发展都市生态农业附属设施用地等突出问题。在中心城市周边规划布局一批都市生态农业园区,重点支持郑州、洛阳等市先行先试、率先发展,2015年认证一批省级都市生态农业园区,重点建设扶持8个示范园区。到2020年,三昇体育省级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达30个以上。
7. 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制定有序推进三昇体育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具体办法,规范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土地经营权流转要尊重农民意愿,不得硬性下指标、强制推动。严禁擅自改变土地用途,流转土地要用于农业特别是粮食规模化生产,限制非粮化,禁止非农化。制定支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确立以粮食为主的经营方向。重视土地托管经营,创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拓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积极引导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建立可靠的利益联结机制,保障农民稳定收益。鼓励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
8.加强农业生态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开展以农业面源为重点的农业生态治理,继续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种等先进适用技术和生物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争取成为全国的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试点省份,按规定落实相关财税扶持政策。落实畜禽规模化养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开展生态畜牧业示范场创建活动,推广农牧结合循环发展模式。大力实施林业生态省建设提升工程,完成营造林638万亩,落实天然林资源保护扩大范围提高补助标准各项政策。积极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加快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丹江口库区水保二期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和国家中部区域人工影响天气功能建设工程。落实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湿地保护奖励试点政策。
9. 强化质量安全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狠抓源头治理,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县乡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落实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费用补助政策,建设肉类、蔬菜、中药材等主要产品流通追溯体系,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健全食品安全监管综合协调制度,强化政府属地管理和生产经营主体责任,严格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打击各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食品安全县,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10.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拓展现代农业市场空间。坚持以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为重点,创新流通方式,培育新型流通业态,加快完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加快推进郑州、商丘、安阳、周口、南阳、洛阳、驻马店等地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高标准建设国家级信阳茶叶市场,支持焦作市建设四大怀药交易市场,加快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跨区域农产品流通骨干市场。积极推动农产品市场体系转型升级,建设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实施信息化提升工程,促进农产品交易信息互联互通。探索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试点。加快建设大宗农产品现代化仓储物流设施,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支持农产品产地集配、加工储运、物流配送、批发零售各环节全程冷链设施建设。与国家在河南储备粮食的品种、结构、规模、布局相衔接,完善地方粮油储备体系,提高粮食收储保障能力,提高国家粮食储备库收储服务水平。实施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工程。积极培育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支持流通企业开展农产品实体交易和电子商务有机融合的农产品现代交易方式。努力完成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任务。推进合作社与超市、学校、企业、社区对接,继续实施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清理整顿农产品运销乱收费问题。积极发展农产品期货交易,支持郑州商品交易所开发大宗农产品期货交易品种,支持郑州棉花交易市场等交易场所规范发展大宗农产品现货交易业务。加快农产品进出口调控,积极支持优势农产品出口。
三、注重外转内调,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坚持把促进农民就业作为增收主攻方向,向外转移就业促增收与内部调整结构促增收相结合,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动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11. 认真落实八项措施,积极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以深入落实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八项措施为抓手,按照“一基本两牵动三保障”的总体要求和快速推进“三个一批”的基本思路,全面落实产业发展、进城购房、子女教育、权益保障等各项政策措施,整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农业等部门培训资源,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力度,最大限度地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2015年优先使100万在城市就业的农村转移人口、棚户区和城中村居民落户城镇,争取200 万左右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把县城和有产业优势的中心镇作为吸纳农村人口转移的主阵地,在发展产业、引导农民购房落户等方面予以支持,促其尽快做大做强,三昇体育选择100个产业基础好的镇建设示范试点。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居住证制度,分类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居民同等待遇。推动市县细化完善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
12.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优先保证农业农村投入。坚持把三农作为财政支出优先保障领域,加快构建总量稳定增长、结构更加优化、效能明显提高的财政支农新格局。继续增加财政农业农村支出,基建投资继续向农业农村倾斜。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把农民增收、农村重大改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民生改善作为支出重点。积极整合涉农建设性资金,改革涉农资金转移支付制度,逐步下放涉农资金项目审批权限。落实国家粮食最低价收购政策,鼓励、引导社会企业开展市场化收购,多渠道防止和解决农民卖粮难,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认真落实各项惠农补贴和奖励补助政策,不断提高惠农补贴的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农机购置补贴力度,重点补贴粮食烘干机、玉米收割机等机具。
13.大力推进三山一滩群众脱贫工程,加快农村扶贫开发。认真落实三山一滩群众脱贫工程规划,积极推进整村推进、扶贫搬迁、雨露计划培训和产业扶贫。加大财政支持、金融扶持和用地政策支持力度,加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和基本公共服务,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积极推进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试点工作,2015年完成第一批试点村安置区建设,基本实现群众搬迁入住,在此基础上压茬推进,扩大试点规模。开展扶贫开发整乡推进试点。加快推进精准扶贫,深入探索到村到户精准扶贫方式,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村和贫困户做到精准识别、管理、帮扶、考核。切实落实贫困县扶贫开发主体责任和省市监督责任,加强贫困监测,建立健全贫困县考核、约束、激励和退出机制,完善扶贫项目审批权下放到县以后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公告公示制度,全面公开扶贫对象、资金安排、项目建设等情况。健全扶贫开发社会参与机制,着力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开发格局。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投向贫困地区。强化移民后期帮扶,做好水库移民搬迁安置和避险解困工作。加快革命老区发展。经济发达地区要不断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全年力争再实现120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14.充分挖掘内部潜力,深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立足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积极发展特色种植业,建立蔬菜等育种基地,鼓励因地制宜发展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继续创建园艺作物标准园,实施园艺产品提质增效工程。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大力支持生猪、奶牛、肉牛、肉羊、家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加快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畜禽养殖。积极争取国家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加快林产业发展,支持发展花卉苗木、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林产品加工等产业。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文化、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落实促进乡村旅游休闲发展的用地、财政、金融等扶持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15. 加强技能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的要求,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职业农民为重点,建立健全培训体系,统筹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快培育一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拓宽新型职业农民范围,加快培育一批在农村制造业、建筑业、餐饮业、乡村旅游业和家庭手工业等领域具有一技之长的农村能工巧匠型人才。创新培育模式和机制,开展高、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试点,抓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区建设。
四、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分批推进新农村建设
适应农村发展和农民分工分业新趋势,因地因时因势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相协调,突出规划引领作用,尊重群众意愿,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总抓手,坚持“物”的新农村与“人”的新农村内外兼修,统筹兼顾,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
16. 坚持五规合一,抓紧编制完善县域新农村建设规划。按照产业、村庄、土地、公共服务和生态规划五规合一的要求,以产业规模、生产方式、生产性质决定新村的位置、规模和形态,完善新农村建设规划。2015年上半年27个试点县(市)完成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年底前所有县(市)基本完成。县级政府是规划编制主体。规划编制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优化完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分类指导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明确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时序。对于城中村、城郊村和产业集聚区内的村庄,按照城市化改造的要求编制规划;对于深山区、黄河滩区、煤炭塌陷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等不具备发展条件的村庄,按照搬迁要求编制规划;对不确定性较大的平原地区村庄,根据产业基础和前景选择引导点,做好村庄布局规划;对缺乏产业基础的村庄,控制规模扩张,按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求编制规划;对于具有保留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编制规划。省政府将对积极性高、较早完成规划编制的县(市)予以奖励,支持率先规划建设。
17.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完成“十二五”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规划建设任务,2015年再解决834万农村居民和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推进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治理消除农村低电压用户100万户,加快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保障农村居民生活用电和农业生产用电。继续实施农村公路三年行动计划,2015年新建改建农村公路
18.突出垃圾污水治理,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实现村庄净化为近期目标,以实现净化、硬化、美化为中期目标,以建成美丽宜居乡村为远期目标,因地制宜,压茬整治,梯次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2015~2016年以治理垃圾污水为重点的净化工作,三昇体育村庄总体达到“三无一规范一眼净”(村内及周边无垃圾堆放、无污水横流、无杂物挡道,生产生活物品堆放规范,主次干道两侧和河道两旁环境干净)目标,基本建立起政府主导的村庄长效保洁机制和垃圾分类处理机制,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村庄硬化美化,每年建成一批达标村和示范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从2015年开始纳入市县目标考核体系。省对工作开展得好、建立长效保洁机制和垃圾分类处理机制的县(市、区)给予奖励。
19.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落实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实事求是保留并办好村小学和教学点,探索在山区和浅山区建立农村寄宿学校,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下沉,推进县级医院(含中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深入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保险工作,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付方式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筹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并落实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和异地就医结算办法。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规范管理。支持建设多种养老服务和体育活动设施。拓展重大文化惠民项目服务三农内容,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和农家书屋工程。整合利用现有设施场地和资源,构建农村基本综合公共服务平台。
20.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拓宽农村建设融资渠道。研究制定财政、金融等支持政策,引入市场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和产业资本投入农村建设。对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的力度。对于农村非基本公共服务以及政府履职所需辅助性事项、政府运转保障服务事项等,凡是适合社会力量承担的,都可以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交给社会力量承担。对于能够商业化运营的农村服务业,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充分发挥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作用,引导农民、村集体和社会及个人捐赠等各方面资金,共同参与新农村建设,形成多元投入格局。探索建立乡镇政府职能转移目录,将适合社会兴办的公共服务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对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及相关产业的项目,可参照招商引资项目奖励办法执行。
21.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针对农村特点,利用文化墙、文化专栏和公益广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为载体,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先进典型评选活动,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集市创建。持续开展好邻居、好公婆、好媳妇、好妯娌等评选活动,凝聚起向上、崇善、爱美的强大正能量。组织三昇体育专业舞台艺术主创人员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创作农村题材的优秀文艺作品,安排文艺工作者开展文艺下乡演出,实施好2015年“教你一招”“舞台艺术送农民”文化惠民工程。创新乡贤文化,鼓励成功人士支持家乡建设,引导政治觉悟高、威望高、有能力的乡村名人积极发挥作用,弘扬善行义举,传承乡村文明。
五、突出问题导向,深化农村改革
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抓好试点试验,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重点,在农村改革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促进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22. 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盘活农村土地资源。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总体上要确地到户,从严掌握确权确股不确地的范围,赋予农民对承包地的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积极做好整省推进试点工作,2015年完成4000万亩左右确权颁证任务。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实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县(市)积极争取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国家试点。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人地挂钩等试点,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加快组建省市县三级农村土地信托中心新载体,赋予其土地收储、供应、交易、抵押担保等功能,使其成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平台,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三昇体育推开。
23.推进水利林业供销农垦改革,实现多领域创新突破。加快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抓好水权交易试点工作,重点探索跨市、跨流域、行业和用水户间、流域上下游等多种形式的水权交易流转模式。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项目,建立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加强农业用水计量,合理调整农业水价,建立精准补贴机制。抓好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工作。鼓励农民和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建设和管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巩固扩大集体林地确权发证成果,规范林权流转,稳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扎实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创新联合社治理机制,推进基层供销合作社改革创新,加快社有企业集团化发展步伐。推进农垦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分离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
24. 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增强农村发展融资能力。认真落实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和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构建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促进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确保涉农金融贷款增速高于平均贷款增速,新增贷款主要向三农倾斜。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强与商业银行协作,发挥好银行资金的杠杆作用。鼓励推动农业银行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强化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功能定位,加大对水利、贫困地区公路、涉农棚户区、土地收储整理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力度。鼓励国家开发银行全面推广现代农业贷款工程,加大涉农项目批发直贷、单一直贷力度。引导市县建立农业金融基层服务平台,支持三昇体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和农业农村建设的中长期信贷需求。鼓励邮政储蓄银行拓展农村金融业务。全面推进县级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力争经过3年努力全部达到组建标准并完成组建任务。积极引进符合条件的省内外银行机构在我省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提高村镇银行在农村的覆盖面。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有效途径,稳妥开展农村信用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省、市金融主管部门要加强指导,试点县(市)政府负责日常监管和风险处置,建立严格的风险防范机制。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和农房抵押贷款试点。鼓励开展三农融资担保业务,大力发展政府支持的三农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完善银行和担保机构合作机制。继续加大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等对农村妇女的支持力度。争取国家大型农机具融资租赁试点。加快制定农业保险的支持政策,开展精准保险。发挥中原农业保险公司地方法人机构优势,稳步提高农业保险承保服务能力,鼓励发展各类地方特色农业保险。加大省财政对产粮大县三大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保险的保费补贴力度,逐步降低或取消产粮大县三大粮食作物县级财政保费补贴比例。支持开展森林保险、畜禽保险。加快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
25.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农村资源资产流动化资本化。探索农村集体所有制有效实现形式,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清产核资、资产量化、股权管理为主要内容,赋予农民对落实到户的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壮大集体经济,保障农民集体收益分配权,提高基层组织服务群众能力。探索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立健全农村产权的确权颁证、价值评估、抵押登记、交易流转机制,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实现农村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依托现有成熟平台,适时适度整合现有各类产权交易平台,加快建设省市县乡四级农村产权市场体系,建设郑州、新乡、信阳、济源、兰考等市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试点,2015年在其它市扩大试点,力争2017年全部推开。
26.支持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探索农村改革发展路子。鼓励支持试验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争取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积累经验。支持新乡市在继续开展统筹城乡发展试验的同时,开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村转社区等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试验;支持信阳市开展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改进农业补贴办法、涉农建设性资金整合、扶贫开发综合改革试验。积极建设温县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启动遂平县土地托管经营试点。各级各部门在政策扶持、项目安排等方面要向试验区倾斜,各类农村改革试点优先安排在试验区。
六、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针对农村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组织体系、生活方式的新特点新变化,更加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三农工作,围绕打造平安河南,以四项基础制度建设为抓手,以加强农村党建为保障,大力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确保农村长治久安。
27. 完善涉农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保障农村改革发展。加快农业地方立法步伐,逐步建立符合河南农业农村大省实际、适应改革发展需要的地方涉农法规规章体系。坚持立法与农村改革发展相适应,对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立法条件成熟的,及时上升为法规规章;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法规规章,及时修改和废止。尽快出台《河南省高标准粮田保护条例》《河南省湿地保护条例》,做好《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办法》《河南省扶贫开发条例》的立法调研工作。强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保护,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和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益、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和农村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落实和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促进农产品市场规范运行,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积极研究三农支持保护、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农村金融等方面立法。
28.加强法规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基层法治水平。深入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各级领导、涉农部门和农村基层干部法治观念,引导农民增强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努力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引导和支持农民群众以书信、电话、网络等便捷方式,优先选择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途径维护合法权益,大力推行依法逐级走访,依法规范信访秩序,把信访纳入法治轨道,健全信访终结机制。统筹城乡法律服务资源,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完善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制度和司法救助体系。依法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强化农村基层执法队伍,健全涉农行政执法经费财政保障机制,积极探索农林水领域内的综合执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29.完善四项基础制度,推进农村“双基双治双安”。着眼加快从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健全基层组织,完善基础制度,推进法治德治,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完善基层民主科学决策制度和机制,深入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完善矛盾调解化解制度和机制,健全县乡村三级矛盾调解化解机制,维护公平正义。完善便民服务工作制度和机制,为群众服务、为群众谋利益、为群众提供便利,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完善基层党风政风监督检查制度和机制,把群众监督和各方面监督常态化。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把强化政治功能与强化服务功能结合起来,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加强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下派得力党员干部担任软弱涣散党组织的第一书记。建立稳定的村级组织运转和基本公共服务经费保障制度,探索推进农村干部职业化,适度提高村干部待遇,拓宽干部上升渠道,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完善和创新村民自治机制,深入推进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党务公开,实现村民自治制度化和规范化,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加强对村“两委”换届后基层干部的培训。充分发挥其他社会组织的积极功能,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农村专业协会类、社区服务类等社会组织,激发农村社会组织活力。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创新农村社区治理。围绕建设平安农村,以社会化、网络化、信息化为重点,统筹乡村警务、治安站点建设,推动警力下沉、警务前移,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动态化条件下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开展突出治安问题专项整治,推进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建设,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平安和谐。逐步健全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
七、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引导农业农村健康发展
坚持谋全局、把方向、管大事,提高党领导三农工作的水平,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30. 落实重中之重要求,切实把三农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真正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县(市)党政领导更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提高三农工作在市县绩效考核体系中的比重,把考核重点放在粮食生产情况、农民转移就业情况、土地流转情况、进城买房情况、收入增加情况和农村重点民生问题解决情况上,作为衡量干部业务实绩和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强化督促检查,加强跟踪问效,确保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增强群团组织服务三农工作的水平。
31.创新领导方式方法,提高服务三农工作能力水平。各级干部要积极适应新常态,深入研究农业农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面临的风险挑战,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和法治思维,创新领导方式方法,着力解决三农工作的瓶颈因素和突出矛盾。深入持久开展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作风教育、群众路线教育、宗旨意识教育,深入持久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践行“三严三实”,持续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改善待遇,充实力量,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引导基层干部深入农村一线,继承发扬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作风,切实做到尊重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
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意义重大,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要振奋精神,凝心聚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努力完成各项工作目标,保持农业农村持续向好的局面,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让中原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更加出彩作出新的贡献。